一位出租车司机而引发的思考 » 一乗公益

3412 admin
时装图鉴

人应该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

故事缘起:今天遇到一位开出租车的师傅,跟他攀谈时,他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,甚至令人忧虑——他坚信:“人必须适应环境,才能幸福”。

他的工作时间长达10到12个小时,每天疲于奔命,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的美好,也没有余力去思考如何改变未来的生活。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悲剧。但更让人感到心酸的是,他坦言:“每当回到自己的房间,一个人独处时,常常会冒出这样的念头——如果我突然离开这个世界,似乎并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任何影响。我是一个多余的人。”

长期的过度劳动不仅耗尽了他的体力,也消磨了他的精神,让他几乎无力去感知身边的美好。这样的境遇,并不是他的错,而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出了问题。这个社会的节奏和压力,让太多人过劳而亡——亡于思,亡于劳。

这样的环境,无疑是在扼杀人的价值感和幸福感,甚至让人丧失对未来的希望和改变环境的主观能动性,这是非常不利的生存状态。在这样的生存中,又谈何幸福呢?

实际上,“适应环境”还是“改变环境”,从来不是处于对立状态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,“适应环境”和“改变环境”是两种互相交织的行为模式。这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塑造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。从远古人类的生存斗争到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,历史充分证明,适应环境是生存的基础,但改变环境才有进步与幸福的可能性。

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现代社会,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巨大复杂的文明系统中,如果个体面对社会的不公,却不去抗争和改变,那么个体就会有被系统吸干的风险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接下来,我们将从自然、社会、人格发展三个维度,聊聊改变环境的必要性,因为我们不希望更多人陷入司机师傅这样的迷思,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活与生命,却没有得到幸福。

一、自然维度:适应环境是生存之本在人类进化早期,适应环境是生存的唯一选择。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,比如采集食物、寻找水源、躲避天敌等。这种对环境的被动适应,是物种延续的基本策略。

除了身体进化(如大脑发育和直立行走),人类还通过语言、工具和社会组织等文化方式,适应了各种气候和地理条件。例如,因纽特人发明了雪屋以适应极寒环境,沙漠居民通过独特的穿衣和饮食习惯适应干旱气候。人们生活在环境中,总是需要根据环境的特征去发展出相应的生存策略。

然而,仅仅适应环境有时不足以应对各种灾难,例如地震、海啸、野生动物、极端天气变化等等。在这些变化中,人类面临绝灭的风险,如果不去积极改变环境和地貌,加强自身的抵御能力,扩大对周边环境的掌控力,人类是无法顺利生存下来的。

二、社会维度:改变环境是进步之源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,人类通过改变环境创造了自己的生存空间。开垦土地、驯化动植物、修建城市等行为,将自然环境转化为适合人类生活的文明环境。这些改变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,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。

工业革命以来,从工业机器到信息网络,人类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改造自然,以满足生产、交通、医疗等需求,这些改变让社会高速发展。不过,人们又意识到了,工业化提高了效率,却也带来了污染、资源枯竭、全球气候变暖、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。

面对问题,正确的做法从来不是被动适应,而是积极改变。有了这样的危机,才促使了环保相关的研究问世,全球环保科学家都在提倡“可持续发展”,即在改变环境的同时,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。有了这样的呼吁,各种生活设计都开始纳入环保和绿化的因素,都市中不再乌烟瘴气,人们在城市也能看到大量的自然景观,在保证生活便利的同时,还能与大自然接触与互动,造就更加健康平衡的生活。

改变环境或许会带来一时的负面影响,但人之所以为人,就在于我们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变的能力,这是我们生活幸福的不灭动力。我们或许会在改变的过程中造成破坏,但是我们也有能力修复和超越,这是人类应该为之自豪的能力。

三、心理维度:适应与改变的平衡在人生中,有些环境无法改变,比如意外事故、亲人离世或突发的社会变故。这时,人类通过心理适应来调节自身,比如学会接受、调整期望或寻求意义。心理学家称之为“认知重构”,即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来适应现实。

但如果有人说:“你只能适应环境”,实际上是在暗示你只能像动物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,缺乏改变环境的能力。这样的说法不仅是一种误解,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侮辱——它否定了人类的创造性和主动性,将人类等同于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的生物。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,是因为我们不仅能够适应环境,还能主动改变世界。正是这种能力,使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,走向了科技文明的辉煌。否定这种能力,实质上是在否定人类的智慧和尊严。

外放的智慧在于何时改变。适应是一种柔韧的力量,而改变是一种主动的力量。面对大自然,我们可能更多地需要谦卑地去适应,但是面对社会不公或落后的制度时,面对环境中不利于自己的因素,每个人需要勇敢地去改变。如果不去改变,就没有幸福的可能性,在一滩烂泥里越陷越深,实在是与幸福的初衷相差甚远。

结语一位出租车司机而引发的思考:我们人类的历史也是我们大家的历史,也同样是一部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交替史。适应让我们学会谦卑和共生,改变让我们学会创新和进步。否定改变环境的能力,就是否定人类的价值与尊严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两者之间找到通达智慧生命的平衡,用创造之力改善未来,为自己和后代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与未来。

点击分享到 Facebook (在新窗口中打开)

Facebook

点击通过电子邮件将链接发送给朋友(在新窗口中打开)

电子邮件

点击分享到 LinkedIn(在新窗口中打开)

LinkedIn

点击分享到Tumblr(在新窗口中打开)

Tumblr

点击以共享到 Threads(在新窗口中打开)

Threads

点击以分享到 X(在新窗口中打开)

X

相关

尴尬!为什么怀孕总是做春梦?会不会影响宝宝? 钻石婚年份